解码智造《机•智》当先_bob综合ios_bob综合手机版_综合app官网ios
您的位置:首页 > bob综合ios

bob综合ios

解码智造《机•智》当先

时间: 2023-11-18 18:27:57 | 作者: bob综合ios

  近日,由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朱铎先董事长与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教授撰写的《解码智造,机•智当先》一文于《中国机械工程》2019年第一期发表。该文以导读的形式介绍了《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核心思想以及两位作者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根源、本质及实施路径的体系性研究,对制造企业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机械工程》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是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

  经作者及《中国机械工程》授权,兰光创新微信号予以转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2014年起,为了探讨智能系统的原理、方法与实现路径,笔者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花费两年多时间研讨与撰写,于2016年9月出版了“走向智能丛书”首部著作——《三体智能革命》,提出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智能理论基础和构建智能系统的方法论。《三体智能革命》出版后,业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对推动 国内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体智能革命》的导读文章发表在本杂志2018年1月29卷第1期。

  如果说《三体智能革命》是站在社会的宏观视角,以各行各业智能系统演进的大视野对智能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宏观的论述,那么作为续作,《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以下简称《机•智》)则是以企业微

  观的视角,将三体智能模型中的基本逻辑用于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深入研究。从某一些程度上看,正是因为以软件为载体的数字虚体与其他两体的交汇与融合,才让机器有了智能,才有了今天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规划或建设时,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晰,难以理解智能制造的背景、意义及路径。有些企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购买高档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软件这些硬软件工具上,过于表面化与工具化,盲目性很大。这种做法只是解决企业局部问题,并不能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甚至是与智能制造战略初衷相悖。

  为了厘清主线,说明机理,《机•智》创新性地以“取势、明道、优术、利器、实证”五大篇章为主线,用了十二章的篇幅,既从顶层设计视角讨论智能制造的本源、发展的新趋势与应对战略,汇总对比了德、美、日、中智能制造发展的策略和参考架构模型,也从企业落地实施视角研究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战略战术与实现路径,详细的介绍了MES与设备物联网等数字化车间建设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几点等落地实践。两个视角,上下呼应,战略结合战术,理论结合实践。

  “取势篇”重点介绍企业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前,需先深刻理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生的大背景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要点在于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既“师夷之长”,又扬长补短,在这次制造业大转型升级中少走弯路并取得成功。——第一章深入剖析了德、美、中、日这些工业强国和大国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近的智能制造战略,解读深层次的原因及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指出德国工业4.0的理念以及“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 4.0)”虽然先进且构思精巧,但同时要了解其恰当的应用场景。第三章对美、德、日、中智能制造战略进行了分析、比较与要点提炼,特别对“一智各表”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力图说明“智能”一词的不同内涵。

  “明道篇”指出制造企业在制订智能制造落地战略时,不仅要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上有所突破,更应该充分挖掘人与管理的价值与潜力,才能确保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成功落地。——第四章论述了“人机网三元战略”、“三体智能模型”和“人-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东方哲学与西方先进的技术怎么来实现交汇与融合。第五章阐明在向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是比设备、软件更重要的要素。

  “优术篇”深度剖析CPS(赛博物理系统,也称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概念的本质、缘起、发展趋势及如何在制造企业中的落地。——第六章重点强调欲做好智能制造和工业4.0,必先了解CPS,“二维九格”定义法为笔者独创,通过九种CPS落地方案可以轻松帮企业更好地应用CPS。第七章讲述了工业互联网作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关键基础设施,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利器篇”指出车间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主战场。车间强则企业强,车间智则企业智,重点阐述了数字化车间建设的原则和主要内容。——第八章以离散制造业为例,基于“六维智能理论”,探讨了从六个维度建设数字化车间。第九章介绍用数字化手段治理“聋、哑、傻”设备,通过实时采集设备状态及运转数据而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智能化管理和预测性维护,并介绍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需要注意的几点。第十章讲述了如何用MES系统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计划、排产、物料、工具、设备、质量等做全面的精细化管理。第十一章以工业大数据为主线讲述了高级排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

  “实证篇”强调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知易行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各种理念、理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企业落地,成功的案例对于正在考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实施方案的企业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十二章收录了青岛海尔模具、宁夏共享集团等四个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宁夏共享集团曾被总理比喻为“傻大黑粗”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为了“窈窕淑女”,“展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融合,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体现。”

  因国情不同,我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战略与路径注定与德国、美国不同,照抄照搬,难以奏效。我们应该根植于深厚的东方文化,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模型与推进路径。

  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德、美制订的工业4.0等相关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扬长补短”,其核心均可用广义上的CPS理念来表示,是一种典型的二元战略(赛博-物理虚实两世界)。基于信息化强、制造业弱的现状,美国采取的战略是C+P,扬C之长补P之短,其中,C为Cyber赛博虚体,包括数字、信息、网络等虚拟世界,P为Physical物理实体,包括机器、设备、设施等实体世界。而德国恰恰相反,德国是制造业强、信息化弱,因此德国的战略是P+C,扬P之长补C之短。

  从战略角度,咱们不可以简单地认为“2.0补课、3.0普及”就是补上、普及自动化设备这些硬件,应该清楚地看到,在2.0、3.0两个阶段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德、美等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后所沉淀下来的“人”的优势,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科学的企业管理、成熟的社会化协作、丰富的工业技术与知识等等,这些软的方面,恰恰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制订智能制造落地战略时,与人相关的一系列因素是我们一定要要考虑、要补课的关键。

  另外,从技术角度,作者觉得,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机器,它自己并不会智能。如今让机器智能的基本方式和逻辑,是让人的智能(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算法等)实现显性化,显性化的知识写入软件,软件嵌入芯片,芯片嵌入机器,由此而让人的智能(人智)并转变为机器智能(机智),机器替代大部分原本由人从事的工作,还可以比人做得更快、更好,由此而让人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地从事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知识创新工作。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基本逻辑,也是本书命名为“机•智“的由来。

  CPPS是Cyber-Person-Physical Systems的缩写,Person指的是劳动者及其技能、素养、精神、组织、管理等。CPPS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赛博、物理虚实两世界的深层次地融合、迭代发展,构建以赛博智能为目的的人机网三元战略。请见图1。

  CPPS人机网三元战略中的“机”是指机床、设备、设施等实体的物理世界,“网”是指数字、信息、网络为代表的赛博世界,两者的融合就是CPS赛博物理系统。

  CPPS人机网三元战略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个体的人、组织的人、社会的人。

  个体的人,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培训、培养以及敬业合作精神等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员工高技能、高责任心、高主动性地工作。

  组织的人,也指从企业管理角度对生产流程来优化,对人力资源与工作做到合理组织、科学管理。

  社会的人,是从社会或者说国家层面看,可从多维度进行提升。比如每年可对数以千万计考不上大学的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像德国一样,将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培养成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等等。

  “人机网三元战略”反映出了中国“以人为本”的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技术的交汇与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在智能系统研究中的独特思维方法和学术思想,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以智能为标识的新工业革命中,明确自己的特色,寻找自我的定位,在上述符合国情的智能模型指导下,推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本书首开严格区分“智能”程度与所对应术语之先河,对Smart、Intelligent两个术语所描述的两种不同“智能”现象加以较为严格的区分,期待可避开乃至消除业内一直存在的“一智各表”的不利现象。笔者在本书中自我约定并尽量做到:凡是以数字化网络化(Digital)为核心技术的“智能”,称作“智数”,以CPS为核心技术(Smart)的“智能”,皆称作智巧;凡是应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所形成的(Intelligent)的“智能”,称作智能。如此,英文术语与中文术语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看到英文,就知道中文是什么,看到中文,也随即知道英文是什么。希望从本书开始,在中文术语上消除对“智能”一词在理解和应用上的混淆。笔者不求最好、最准确,但求“智能”无歧义。

  2017年12月7日,在南京举办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时任院长周济院士作了题为《关于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策略的思考》的报告(以下简称“工程院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对我们国家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思考,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反响。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的三个基本范式(以下简称“三范式”)。

  工程院报告认为,数字化制造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第一种基本范式,可以称之为第一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国在推进智能制作的完整过程当中必须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完成数字化补课,进一步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基础,它的内涵持续不断的发展,贯穿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三个基本范式和全部发展历史。作者觉得,数字化制造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一化融合”。

  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第二种基本范式,或称之第二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程院认为,今后一个阶段,三年到五年之内,我国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重点是大规模地推广和全面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即第二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第二范式)。如果把第二范式与德国工业4.0中的使能技术CPS加以对比的话,显而易见,该范式对应的就是德国工业4.0中的基于CPS的“Smart Manufacturing”模式的“智巧制造”。“智巧制造”让比特与原子相遇,赛博与物理交汇,是真正的“两化融合”。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第三种基本范式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或叫新一代智能制造。近年来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出现了诸如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因此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形成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新一代智能制造范式其实就是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由此而让智能化的要素逐渐增多,系统的智能程度慢慢的变高。这种把工业化的物理系统、信息化的软件系统、智能化的AI算法融为一体的新一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范式,可以称之为“三化融合”。

  笔者在《机•智》书中指出,德国人的Smart选词偏好、美国人的Intelligent用词情结、中国人的“三范式”递进研究,构成了国际上研究“智能”的三个基本源头。笔者把德美中三国对“智能”的描述与定义汇聚到一起,并且与两化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辨和梳理,彼此之间做了一一对应,给出了如下的解读,既试图理顺不同制造范式之间的递进关系,也对智能的程度和内涵做了一定的区分,同时兼顾了两化融合这个“主线所示。

  从表1能够准确的看出,工程院报告中的“三范式”的表述,确实博采众家所长,对德、美等国的工业发展的策略和智能制造参考架构模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融会贯通,同时又提出了可以占全球领学术高地的“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一代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经过笔者对比研究,认为三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基本范式与三个融合恰好一一对应。在“建议中文翻译”条目中,笔者也把最新的研究内容添加进去,形成了在术语上自成体系、彼此不会混淆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范式名称:智数制造、智巧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三个范式的划分,以及与三种融合模式的一一对应,为复杂国情下多元化、多场景、多模式的我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指明了道路,辨析了使能技术,给出了将来的努力方向。相信笔者提出的新的三范式命名以及与三种融合方式的比对,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消化和记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范式。同时,统一了有关术语内涵,避免了词义混淆,有助于智能制造的良性、健康发展。

  车间在企业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中将各种图纸转变为产品的主要场所,是决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车间往往也是企业中员工数量最多的组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车间强则企业强,车间智则企业智。数字化车间是企业走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基础。

  车间设备不只是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产品,而且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数据,而这一些数据是公司进行管理改善、产品提质、生产提效、成本降低的重要基础,相对于物料、设备等有形资产而言,数据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资源。但我国制造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据日本经产省2016年的调查显示,40%的日本工厂在2015年前就已经实施了数据采集,到2016年时,这一数字就提升为66%,其中大规模的公司达到了88%。依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相关报告中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在2017年的数字化设备联网率是39%。这里面包含了联网率比较高的流程行业设施,在离散制造业实际的联网率肯定要低于这一个数字。根据兰光创新估算,现在全国数字控制机床保有量200万台,真正的完成联网的数控机床不足20%,甚至更低。

  由于设备处于孤立的单机生产模式,设备OEE(设备综合效率)等方面自然不高。

  在2013-2014年,MESA与LNS调查公司对全球的离散与流程等行业的调查的最终结果表明,被调企业平均OEE为71%,11%的优秀企业高达80%以上。兰光创新已经为军工、机械制造等六百余家企业,三万多台数控设备实施了设备物联网以及MES等系统,根据统计表明,国内大部分离散企业的OEE不足40%,很多甚至低于30%,与国外优秀企业相差甚远。很多设备其实就是处于“聋”(与外界没有交流,程序通讯接口形同虚设,加工程序主要是手动输入的形式)、“哑”(设备或者工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外界不能及时知道)、“傻”(基于过时的、不准确的、不客观的人工汇报的形式,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的状态。

  通过实施设备物联网系统,用以太网卡以及Modbus、OPC、ProfiNet总线等不同接口和通讯协议,用一台服务器对车间数字化设备的数控机床、热处理设备、机器人、AGV、自动化立体仓库、测量测试等各类数字化设备与设施进行相互连通,实现程序网络化传输、设备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与科学决策,,将这些“聋哑”设备融入赛博系统,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设备物联网系统,可以准确地获知设备的状态、设备利用率、制造参数等信息,再结合MES系统中的协同制造等管理方法,就能轻松地将OEE由30%多提升到50%左右,效率提升效果相当明显。

  从数字化车间走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对企业来说是一条智能智造落地的务实路径。工业互联网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化车间的设备物联网又是工业互联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数字化车间做起,从设备物联网做起,公司能够较为快捷地由小及大、由内向外、由车间到全企,建设自己的工业互联网,进而打造适合企业自身要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模式。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不能过于迷信国外已有定义,拘泥于固有的理论与模型。MES作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都很看重,但实施效果往往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MES现有定义与标准过于陈旧。

  MES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是为了弥补ERP不能对设备层进行直接管控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1997年MESA(制造执行系统协会)进行了进一步定义,2004年又稍加完善。但近些年来,MESA在MES定义及概念、目标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MESA规定只要具备十一个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就属于MES系列的单一功能产品。这个定义起到了界定哪些模块属于MES范畴的作用,但过于宽泛。一个模块就属于MES,现在市场上功能强大些的MES系统动辄就十多个模块,甚至更多,都统一叫MES,功能却相差甚远。定义不严谨,造成了今天MES市场的混乱。

  近年来,全球兴起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浪潮,云计算、大数据、CPS、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理念层出不穷,这些理念必将对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但作为承上启下,处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核心的MES系统,其定义没有反映出来这些理念。如果按照这些传统理念进行研发与实施,如何能促进企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转型升级?

  除了在平台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计算机开发技术领域进行应用以外,MES系统还应该站在制造业使用者角度,以中国制造2025为宗旨,以精益生产为主线,以降本提质增效为中心,参考德国工业4.0等先进理念,结合企业真实的情况,建设基于工业3.0,面向工业4.0、体现CPS特点的智能MES系统,构建“设备自动化+管理数字化+生产精益化+人员高效化”的“新四化”数字化车间,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MES之所以叫制造执行系统,非常强调“执行”二字。一方面,MES系统将ERP下发的生产计划根据车间真实的情况,将每一工序分解到每一设备、每一分钟精细执行;另一方面,在车间内部,形成计划排产、作业执行、数据采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一个全闭环管理,环环紧扣,而非一个简单的电子化管理系统。

  精细化、精准化、协同化是MES系统的重要特点,否则生产无法高效、高质地运行。那种通过凭经验、靠人工进行计划制订、现场管理的传统MES系统,并不能深刻地体现出MES精髓。

  精益生产是MES的基础与指导思想。从生产的全部过程来看,精益生产中的生产布局、节拍、后工序拉动、标准作业等理念是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基础。快速切换、减少浪费、可视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准时化生产、工序流动化等形式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要实现的过程目标。同样,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精益生产落地的重要使能手段,比如设备相互连通、高级排产、过程协同、资源精益化管控、质量过程管控、大数据分析、可视化、预测性维护等都有助于促进精益生产的落地与提升。从实现的目标来看,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殊途同归,实现敏捷、高效、高质、低成本的生产与服务模式是两者的共同目标。

  在MES系统中,一定要充足表现精益生产的理念,促进精益生产在企业中的进一步落地。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均是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以CPS技术为关键使能技术。

  德国人认为:“在制造业领域,CPS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CPS将推动生产对象直接或借助互联网通过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自主实现信息交换、运转和互相操控。”从本段文字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对车间中的机床、机器人等各类数字化设备做相互连通,德国人认为是CPS在车间中的具体应用,这也是中国工程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范式”中“Smart Manufacturing”(“智巧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MES中体现CPS特点,车间中设备的互联互通是其重要基础,而不能把MES做成一个与设备底层无关的纯信息化系统。

  本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打造出虚实融合、能实现数据自动流动的智能化MES系统。

  基于这些年的研究与思考,笔者提出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下的“六维智能”理论,用该理论指导兰光MES系统研发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六维智能”是分别从计划源头、过程协同、设备底层、资源优化、质量控制、决策支持等六个方面智能着手,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与控制。

  在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过程中,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更要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不要过于理想化,不要过多强调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组织、自学习等所谓高大上技术,企业不是研究机构,应该以降本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根本目的。在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路径上,强烈建议先做Digital及部分Smart,做好这两步以后再考虑做Intelligent。

  根据“二八原则”,解决80%的问题,通常只会耗费20%的成本,而剩下的20%却需要高昂的成本。以前的产品更新换代慢,很多产品往往很多年都在重复生产,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和个性化需求,现在,即将建设的系统很可能过几年就需要更新和调整。系统满足当前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不要过分复杂、不要过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否则,沉重的投资会给公司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智能制造要以实际的需求为牵引,以经济效益为驱动,以成功落地为导向。在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在管理方面深挖潜力,充分的发挥人的作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适度智能的生产模式,由“人智”转化成“机智”,切实做到明显的“降本提质增效”。以量化数据为基础,循序渐进,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比如通过设备联网,实现治聋治哑,以此作为企业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基本“入口”,通过较短时间,能将设备利用率提高一倍,将产品合格率提升一个档次,这才是比较务实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建设原则。

  总之,不管什么范式的制造,都必须不忘企业最大的初心——降本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必须为企业的这个初心打开新的视野,提供新的技术,闯出新的路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产品